【壓縮機網】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能源發展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能源生產和消費發生巨大變革,發展動力由傳統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轉變,結構由煤炭為主加速向多元化轉變,能源消費得到有效控制,節能降耗取得新成效。
一、能源生產實現大發展,基礎保障作用顯著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能源生產由弱到強,實現大發展,生產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形成了煤、油、氣、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生產體系,基礎保障作用顯著增強,已成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1978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僅為6.3億噸標準煤,2017年則達到35.9億噸標準煤,比1978年增長4.7倍,年均增長4.6%。
各品種能源生產全面發展。2017年,原煤產量35.2億噸,比1980年增長4.7倍,年均增長4.8%;原油產量1.9億噸,增長0.8倍,年均增長1.6%;天然氣產量1480億立方米,增長9.4倍,年均增長6.5%;一次電力產量1.8萬億千瓦小時,增長30.5倍,年均增長9.8%。
品種結構逐步向清潔化轉變。受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多煤少油缺氣”特點的影響,原煤占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始終保持第一,基本維持在70%-80%之間,2017年下降到69.6%;原油占比在波動中持續下降,由1978年的23.7%下降到2017年最低的7.6%;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潔能源占比持續提高,天然氣由1978年的2.9%提高到2017年最高的5.4%,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由1978年最低的3.1%提高到2017年最高的17.4%,分別提高2.5和14.3個百分點。
2017年與2012年相比,原煤、原油等傳統能源生產明顯放緩,占比大幅下降:原煤產量年均下降2.2%,占能源生產總量比重下降6.6個百分點;原油產量年均下降1.6%,占比下降0.9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核電、新能源(風電、太陽能及其他能源)等清潔能源加速發展,占比大幅提高:天然氣產量年均增長6.0%,占比提高1.3個百分點;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產量年均增長9.7%,占比提高6.2個百分點。
二、能源國際合作成效明顯,進口品種實現多元優化
2017年,我國能源凈進口總量8.7億噸標準煤,比1997年增長41.2倍,年均增長20.6%。
品種逐步實現多元優化。分品種看,原煤自2009年開始凈進口,2017年凈進口2.6億噸,比2009年增長1.4倍,年均增長11.6%;原油自1996年開始凈進口,2017年凈進口4.1億噸,比1996年增長186.3倍,年均增長28.3%;天然氣自2007年開始凈進口,2017年凈進口911億立方米,比2007年增長63.2倍,年均增長51.6%。
國際合作取得積極成效。2017年,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由1997年的1.5%提高到19.4%,呈現逐漸提高態勢。分品種看,原煤由2009年的3.4%提高到6.8%,原油由1996年的1.4%提高到69.1%,天然氣由2007年的2.0%提高到38.2%。
2017年與2012年相比,我國能源凈進口總量年均增長7.3%。其中,原煤年均下降1.2%,原油年均增長9.1%,天然氣年均增長18.4%。
三、能源消費穩定增長,消費結構持續優化
2017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44.9億噸標準煤,比1978年增長6.9倍,年均增長5.4%。
清潔能源消費增長快于其他。2017年,煤炭消費量38.6億噸,比1980年增長5.3倍,年均增長5.1%;石油消費量5.9億噸,增長5.7倍,年均增長5.3%;天然氣消費量2387億立方米,增長16.0倍,年均增長8.0%;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消費量6.2億噸標準煤,增長24.7倍,年均增長9.2%。
品種結構持續優化改善。受資源稟賦特點影響,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始終保持第一,但總體呈現下降趨勢,由1978年的70.7%下降到2017年最低的60.4%,下降10.3個百分點;石油占比在波動中呈現先降后升、再降再升趨勢,1978年最高為22.7%,2017年為18.8%,下降3.9個百分點;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潔能源占比持續提高,天然氣由1978年的3.2%提高到2017年最高的7.0%,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由1978年最低的3.4%提高到2017年最高的13.8%,分別提高3.8和10.4個百分點。
人均用能水平不斷提高。2016年,我國人均能源消費量 3161千克標準煤,比1980年的614千克標準煤增長4.1倍,年均增長4.7%。2016年,我國人均生活用能393千克標準煤,比1980年的112千克標準煤增長2.5倍,年均增長3.5%。其中,煤炭年均下降1.5%,電力年均增長11.9%,液化石油氣年均增長11.4%,天然氣年均增長14.6%。
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總體保持較低水平。1979-2017年,我國平均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為0.57,2017年為0.42,低于平均系數0.15。
2017年與2012年相比,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2.2%,比1981-2012年的年均增長6.1%回落3.9個百分點。分品種看,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消費增長大幅減緩:煤炭消費年均下降1.3%,比1981-2012年的年均增長6.1%回落7.4個百分點,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下降8.1個百分點;石油消費年均增長4.2%,比1981-2012年的年均增長5.4%回落1.2個百分點,占比提高1.8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核電、新能源(風電、太陽能及其他能源)等清潔能源消費增長加快,占比大幅提高:天然氣消費年均增長9.8%,比1981-2012年的年均增長7.7%加快2.1個百分點,占比提高2.2個百分點;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消費年均增長9.7%,比1981-2012年的年均增長9.1%加快0.6個百分點,占比提高4.1個百分點。
四、節能降耗取得突出成效,能效水平大幅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在各項節能降耗政策措施的大力推動下,經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國節能降耗取得了突出成效,單位GDP能耗整體呈現下降態勢,2017年比1978年累計降低77.2%,年均下降3.7%。特別是“十一五”以來,作為約束性指標,單位GDP能耗指標連續被納入我國“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十一五”時期,2010年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計降低目標為20%左右,實際降低19.3%;“十二五”時期,2015年單位GDP能耗比2010年累計降低目標為16%以上,實際降低18.4%。
單位GDP能耗顯著下降。2017年,單位GDP能耗比2012年累計降低20.9%,年均下降4.6%,比1979-2012年的年均降幅高1.0個百分點,五年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約10.3億噸標準煤。
經濟結構調整帶來明顯節能成效。按照三次產業和各產業內部結構變化初步核算,五年累計形成間接(結構)節能約2.7億噸標準煤,占全社會節能量的25%以上。
工業節能作用十分突出。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累計降低27.6%,高于單位GDP能耗累計降幅6.7個百分點,年均下降6.3%,高于單位GDP能耗年均降幅1.7個百分點。按照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計算,規模以上工業五年累計節能約9.2億噸標準煤,占全社會節能量的近90%,單位GDP能耗的降低主要是由工業貢獻的。
工業內部結構優化帶來顯著節能成效。近年來,國家嚴格控制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高耗能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幅明顯,拉動工業節能成效顯著。2017年與2012年相比,六大高耗能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降低23.2%,年均下降5.2%。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累計降低15.7%,年均下降3.4%;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累計降低23.3%,年均下降5.2%;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累計降低33.0%,年均下降7.7%;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累計降低15.4%,年均下降3.3%;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累計降低11.9%,年均下降2.5%;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累計降低17.8%,年均下降3.8%。六大高耗能行業五年累計節能約6.8億噸標準煤,占全社會節能量的65%以上。
淘汰落后產能成效顯著。2012-2015年,國家在電力、煤炭、煉鐵、煉鋼等16個行業大力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共淘汰電力產能2108萬千瓦,煤炭5.2億噸,煉鐵5897萬噸,煉鋼6640萬噸,水泥5億噸,平板玻璃1.4億重量箱,焦炭7694萬噸,鐵合金925萬噸,電石454萬噸,電解鋁141萬噸,銅冶煉246萬噸,鉛冶煉315萬噸,造紙2602萬噸。
單位產品能耗明顯降低。通過改進工藝技術、更新改造用能設備、淘汰落后產能和加快技術進步等,單位產品能耗明顯降低。2017年與2012年相比,在統計的年耗能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重點耗能工業企業中,噸鋼綜合能耗下降5.3%,機制紙及紙板綜合能耗下降11.0%,燒堿綜合能耗下降12.6%,電石綜合能耗下降2.4%,合成氨綜合能耗下降5.7%,水泥綜合能耗下降4.5%,平板玻璃綜合能耗下降9.1%,電廠火力發電標準煤耗下降3.9%。按照統計的25個重點耗能產品、108項單耗指標測算,五年累計形成直接節能約1.0億噸標準煤,占全社會節能量的近10%。
能源加工轉換效率普遍提高。2017年與2012年相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源加工轉換效率提高1.8個百分點。其中,火力發電提高1.5個百分點,供熱提高3.4個百分點,煤制品加工提高4.9個百分點,原煤洗選提高2.9個百分點,煉焦與制氣提高0.3個百分點,天然氣液化提高0.4個百分點;煉油及煤制油下降0.6個百分點。
余熱余能利用成效顯著。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能源回收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余熱、余壓及放散氣等能量回收利用成效顯著。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源回收利用率為2.7%,比2012年提高0.4個百分點,五年累計回收利用能源7.6億噸標準煤。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回收利用率達17.1%,提高3.2個百分點,累計回收利用能源6.7億噸標準煤。
各省(區、市)均較好完成節能目標任務。“十二五”期間,各省(區、市)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節能工作部署,不斷強化節能目標責任,全面推進節能降耗各項工作。經考核,各省(區、市)均完成了國家“十二五”下達的節能目標任務,其中,超過1/3的省(區、市)考核結果為超額完成等級。2016年,各省(區、市)單位GDP能耗均下降,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在四大區域中,東部地區單位GDP能耗2016年比2012年累計降低18.5%,中部地區降低20.3%,西部地區降低16.1%,東北地區降低17.8%。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能源發展也步入新階段,傳統能源產能結構性過剩問題仍較突出,能源清潔替代任務比較艱巨,節能降耗面臨較大壓力,能源轉型變革任重道遠。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高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有效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完成“十三五”單位GDP能耗降低15%以上的目標任務,仍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一、能源生產實現大發展,基礎保障作用顯著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能源生產由弱到強,實現大發展,生產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形成了煤、油、氣、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生產體系,基礎保障作用顯著增強,已成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1978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僅為6.3億噸標準煤,2017年則達到35.9億噸標準煤,比1978年增長4.7倍,年均增長4.6%。
各品種能源生產全面發展。2017年,原煤產量35.2億噸,比1980年增長4.7倍,年均增長4.8%;原油產量1.9億噸,增長0.8倍,年均增長1.6%;天然氣產量1480億立方米,增長9.4倍,年均增長6.5%;一次電力產量1.8萬億千瓦小時,增長30.5倍,年均增長9.8%。
品種結構逐步向清潔化轉變。受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多煤少油缺氣”特點的影響,原煤占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始終保持第一,基本維持在70%-80%之間,2017年下降到69.6%;原油占比在波動中持續下降,由1978年的23.7%下降到2017年最低的7.6%;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潔能源占比持續提高,天然氣由1978年的2.9%提高到2017年最高的5.4%,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由1978年最低的3.1%提高到2017年最高的17.4%,分別提高2.5和14.3個百分點。
2017年與2012年相比,原煤、原油等傳統能源生產明顯放緩,占比大幅下降:原煤產量年均下降2.2%,占能源生產總量比重下降6.6個百分點;原油產量年均下降1.6%,占比下降0.9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核電、新能源(風電、太陽能及其他能源)等清潔能源加速發展,占比大幅提高:天然氣產量年均增長6.0%,占比提高1.3個百分點;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產量年均增長9.7%,占比提高6.2個百分點。
二、能源國際合作成效明顯,進口品種實現多元優化
2017年,我國能源凈進口總量8.7億噸標準煤,比1997年增長41.2倍,年均增長20.6%。
品種逐步實現多元優化。分品種看,原煤自2009年開始凈進口,2017年凈進口2.6億噸,比2009年增長1.4倍,年均增長11.6%;原油自1996年開始凈進口,2017年凈進口4.1億噸,比1996年增長186.3倍,年均增長28.3%;天然氣自2007年開始凈進口,2017年凈進口911億立方米,比2007年增長63.2倍,年均增長51.6%。
國際合作取得積極成效。2017年,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由1997年的1.5%提高到19.4%,呈現逐漸提高態勢。分品種看,原煤由2009年的3.4%提高到6.8%,原油由1996年的1.4%提高到69.1%,天然氣由2007年的2.0%提高到38.2%。
2017年與2012年相比,我國能源凈進口總量年均增長7.3%。其中,原煤年均下降1.2%,原油年均增長9.1%,天然氣年均增長18.4%。
三、能源消費穩定增長,消費結構持續優化
2017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44.9億噸標準煤,比1978年增長6.9倍,年均增長5.4%。
清潔能源消費增長快于其他。2017年,煤炭消費量38.6億噸,比1980年增長5.3倍,年均增長5.1%;石油消費量5.9億噸,增長5.7倍,年均增長5.3%;天然氣消費量2387億立方米,增長16.0倍,年均增長8.0%;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消費量6.2億噸標準煤,增長24.7倍,年均增長9.2%。
品種結構持續優化改善。受資源稟賦特點影響,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始終保持第一,但總體呈現下降趨勢,由1978年的70.7%下降到2017年最低的60.4%,下降10.3個百分點;石油占比在波動中呈現先降后升、再降再升趨勢,1978年最高為22.7%,2017年為18.8%,下降3.9個百分點;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潔能源占比持續提高,天然氣由1978年的3.2%提高到2017年最高的7.0%,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由1978年最低的3.4%提高到2017年最高的13.8%,分別提高3.8和10.4個百分點。
人均用能水平不斷提高。2016年,我國人均能源消費量 3161千克標準煤,比1980年的614千克標準煤增長4.1倍,年均增長4.7%。2016年,我國人均生活用能393千克標準煤,比1980年的112千克標準煤增長2.5倍,年均增長3.5%。其中,煤炭年均下降1.5%,電力年均增長11.9%,液化石油氣年均增長11.4%,天然氣年均增長14.6%。
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總體保持較低水平。1979-2017年,我國平均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為0.57,2017年為0.42,低于平均系數0.15。
2017年與2012年相比,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2.2%,比1981-2012年的年均增長6.1%回落3.9個百分點。分品種看,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消費增長大幅減緩:煤炭消費年均下降1.3%,比1981-2012年的年均增長6.1%回落7.4個百分點,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下降8.1個百分點;石油消費年均增長4.2%,比1981-2012年的年均增長5.4%回落1.2個百分點,占比提高1.8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核電、新能源(風電、太陽能及其他能源)等清潔能源消費增長加快,占比大幅提高:天然氣消費年均增長9.8%,比1981-2012年的年均增長7.7%加快2.1個百分點,占比提高2.2個百分點;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消費年均增長9.7%,比1981-2012年的年均增長9.1%加快0.6個百分點,占比提高4.1個百分點。
四、節能降耗取得突出成效,能效水平大幅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在各項節能降耗政策措施的大力推動下,經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國節能降耗取得了突出成效,單位GDP能耗整體呈現下降態勢,2017年比1978年累計降低77.2%,年均下降3.7%。特別是“十一五”以來,作為約束性指標,單位GDP能耗指標連續被納入我國“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十一五”時期,2010年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計降低目標為20%左右,實際降低19.3%;“十二五”時期,2015年單位GDP能耗比2010年累計降低目標為16%以上,實際降低18.4%。
單位GDP能耗顯著下降。2017年,單位GDP能耗比2012年累計降低20.9%,年均下降4.6%,比1979-2012年的年均降幅高1.0個百分點,五年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約10.3億噸標準煤。
經濟結構調整帶來明顯節能成效。按照三次產業和各產業內部結構變化初步核算,五年累計形成間接(結構)節能約2.7億噸標準煤,占全社會節能量的25%以上。
工業節能作用十分突出。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累計降低27.6%,高于單位GDP能耗累計降幅6.7個百分點,年均下降6.3%,高于單位GDP能耗年均降幅1.7個百分點。按照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計算,規模以上工業五年累計節能約9.2億噸標準煤,占全社會節能量的近90%,單位GDP能耗的降低主要是由工業貢獻的。
工業內部結構優化帶來顯著節能成效。近年來,國家嚴格控制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高耗能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幅明顯,拉動工業節能成效顯著。2017年與2012年相比,六大高耗能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降低23.2%,年均下降5.2%。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累計降低15.7%,年均下降3.4%;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累計降低23.3%,年均下降5.2%;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累計降低33.0%,年均下降7.7%;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累計降低15.4%,年均下降3.3%;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累計降低11.9%,年均下降2.5%;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累計降低17.8%,年均下降3.8%。六大高耗能行業五年累計節能約6.8億噸標準煤,占全社會節能量的65%以上。
淘汰落后產能成效顯著。2012-2015年,國家在電力、煤炭、煉鐵、煉鋼等16個行業大力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共淘汰電力產能2108萬千瓦,煤炭5.2億噸,煉鐵5897萬噸,煉鋼6640萬噸,水泥5億噸,平板玻璃1.4億重量箱,焦炭7694萬噸,鐵合金925萬噸,電石454萬噸,電解鋁141萬噸,銅冶煉246萬噸,鉛冶煉315萬噸,造紙2602萬噸。
單位產品能耗明顯降低。通過改進工藝技術、更新改造用能設備、淘汰落后產能和加快技術進步等,單位產品能耗明顯降低。2017年與2012年相比,在統計的年耗能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重點耗能工業企業中,噸鋼綜合能耗下降5.3%,機制紙及紙板綜合能耗下降11.0%,燒堿綜合能耗下降12.6%,電石綜合能耗下降2.4%,合成氨綜合能耗下降5.7%,水泥綜合能耗下降4.5%,平板玻璃綜合能耗下降9.1%,電廠火力發電標準煤耗下降3.9%。按照統計的25個重點耗能產品、108項單耗指標測算,五年累計形成直接節能約1.0億噸標準煤,占全社會節能量的近10%。
能源加工轉換效率普遍提高。2017年與2012年相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源加工轉換效率提高1.8個百分點。其中,火力發電提高1.5個百分點,供熱提高3.4個百分點,煤制品加工提高4.9個百分點,原煤洗選提高2.9個百分點,煉焦與制氣提高0.3個百分點,天然氣液化提高0.4個百分點;煉油及煤制油下降0.6個百分點。
余熱余能利用成效顯著。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能源回收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余熱、余壓及放散氣等能量回收利用成效顯著。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源回收利用率為2.7%,比2012年提高0.4個百分點,五年累計回收利用能源7.6億噸標準煤。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回收利用率達17.1%,提高3.2個百分點,累計回收利用能源6.7億噸標準煤。
各省(區、市)均較好完成節能目標任務。“十二五”期間,各省(區、市)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節能工作部署,不斷強化節能目標責任,全面推進節能降耗各項工作。經考核,各省(區、市)均完成了國家“十二五”下達的節能目標任務,其中,超過1/3的省(區、市)考核結果為超額完成等級。2016年,各省(區、市)單位GDP能耗均下降,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在四大區域中,東部地區單位GDP能耗2016年比2012年累計降低18.5%,中部地區降低20.3%,西部地區降低16.1%,東北地區降低17.8%。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能源發展也步入新階段,傳統能源產能結構性過剩問題仍較突出,能源清潔替代任務比較艱巨,節能降耗面臨較大壓力,能源轉型變革任重道遠。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高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有效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完成“十三五”單位GDP能耗降低15%以上的目標任務,仍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