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近幾年,國家加大了高效電機的推廣力度,也陸續出臺了許多政策,包括給予財政補貼。但效果不明顯,目前國內存量電機中高效電機占比僅為8%左右。”3月10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泰豪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黃代放接受采訪時表示,建議國家強制要求企業使用高效電機,倒逼電動機生產企業轉型升級,促進供給側改革。
![高效電機推廣不給力 建議強制執行](/uploadfile/2016/0425/20160425114010140.jpg)
在q*降低能耗的背景下,高效節能電機成為q*電機產業發展的共識。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家相繼制定了電動機的能效標準與能效標識制度,明確了電機節能與效率提高的時間表、執行方式與實施范圍。比如,美國在EPACT標準之上制定的NEMAPremium超高能效標準、歐盟的EU-CEMEP標準、澳大利亞AS/NS1359.5-2000和我國GB18613-2012標準。
電動機企業轉型勢在必行
電動機行業面臨多重考驗,企業轉型勢在必行。水電建設的移民、環保問題,風電技術標準、政策導致“棄風”嚴重,太陽能發電長期受困于“平價上網”尷尬,“安全高效”核電解禁之路仍不明晰等等,一系列難題客觀上也對電機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我國電機產品雖種類繁多,但效率不高,“大馬拉小車”現象嚴重,高效電機的推廣情況與q*差距較大。近年來,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不斷提高電機能效準入標準,基本已全部使用高效電機,部分地區開始推廣使用超高效電機,其電機系統的運行效率比我國高3~5個百分點,這一差距恰好等于高效電機與普通電機的平均能效差距。
一方面是全國新增電力裝機容量大幅減少,給大電機市場帶來不小的壓力;另一方面是中小電機進入“高效節能”環境,行業“洗牌”不可避免。電機行業發展遇到瓶頸,企業轉型已成必然。
我國能源相對缺乏,優質能源嚴重短缺,從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出發,高效率電動機是目前的國際發展趨勢,同時也是我國節能減排的必然選擇,符合國家利益。“十二五”開局之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為32.5億噸標準煤,已成為q*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其中全國燃煤電廠發電消耗原煤15.9億噸,占比48.9%。同時,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能源消耗強度是美國的3倍、日本的5倍,節能空間十分巨大。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電機平均效率低3~5個百分點,運行效率低10~20個百分點。電機是國民經濟中主要的耗電大戶,有專家表示,目前我國工業能耗約占總能耗的70%,其中電機能耗約占工業能耗的60%~70%。根據調查,我國IE1等級的電機市場占有率接近90%,而企業達到IE2以上的高效節能電機比例只有10%左右。因此提高電機能效將是我國節能減排政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據黃代放介紹,電機廣泛應用于工業領域,作為風機、泵、壓縮機、機床、傳輸帶等各種機械設備的驅動裝置,是用電量z*大的耗電設備。
粗略估計,如果將在用的普通電機全部更換為高效電機,每年可節省用電量約600億~1000億千瓦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可使我國全社會用電量降低2個百分點左右,使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和單位GDP能耗下降1個百分點左右。
采用高效電機符合企業長遠利益。在電機的全生命周期中,初始購買、安裝和期間維護費用只占全部費用的10%左右,而運行所需電費將占到90%左右。選擇高效電機從而節省電費,長期來看更符合企業利益。
據統計測算,2015年,我國電機保有量約24億千瓦,總耗電量約3.5萬億千瓦時,全社會用電量5.55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總用電量的65%;其中工業領域電機總耗電量為2.9萬億千瓦時,工業用電量為3.93萬億千瓦時,占工業用電的74%,工業電機耗電占全社會總用電量的52%。
若全部采用高效電機,可使電機系統整體效率提高3%~5%,每年節電600億~1000億千瓦時,相當于三峽電站全年發電量。按0.6元/千瓦時估算,年節省電費360億~600億元。
高效電機推廣不給力 占比僅為8%左右
![高效電機推廣不給力 建議強制執行](/uploadfile/2016/0425/20160425115445705.jpg)
在電機系統節能方面,我國相繼出臺了一些指導政策,特別是2008年以后,加快了淘汰低效電機及拖動設備的速度,加大了高效節能電機推廣力度;2009年5月,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將高效、超高效電機應用列入惠民工程;2009年和2012年工業和信息化部也先后發布了兩批“高耗能落后機電設備(產品)淘汰目錄”;2010年5月,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又將高效電機納入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實施范圍;《工業節能“十二五”規劃》和《“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中將電機系統節能列入重點節能九大工程,提出示范推廣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電動機用鑄銅轉子技術等高效節能電機技術和設備。
然而,對于國家的高效電機推廣政策,黃代放并不滿意。“近幾年,國家加大高效電機的推廣力度,參照IEC標準制定電機能效等級標準,也陸續出臺了許多政策,支持高效電機的應用及推廣,但國內存量電機中高效電機占比僅為8%左右,高效電機的占有率增長緩慢。”黃代放表示,目前社會存量電機仍主要為效率值較低的3級能效(低效)電機,所以高效電機推廣應用的主要任務一是新增電機高效化,二是如何解決低效存量電機能效的提升。
黃代放認為,當前我國在高效電機推廣還面臨著一些問題。比如,目前低效存量電機主要分布在高耗能的鋼鐵、水泥、冶金、造紙等企業,這些企業面臨過剩產能消化情況,企業經營普遍不好,靠自籌資金可能難以進行改造升級。
此外,低效存量電機中的中大型電機所占比例較高,中大型電機效率值由電機制造企業測試,使用企業根本無法判定電機效率是否真正達到高效電機標準,導致部分使用企業在選擇使用高效電機時,對后期的節能收益存在一定顧慮。
“更換高效電機對于使用企業長遠來看是好的,但是在目前的經濟環境,會增加固定資產再投入,對電機使用企業如何正常運營是一個難題。”黃代放表示,還有一個問題是他擔心的,就是隨著高效電機的推廣應用,淘汰下來的低效電機會越來越多。如果這些舊電機經過簡單翻新后再次流入市場,將造成政府一邊推廣高效電機、另一邊低效舊電機又重新流入市場的狀況。
建議取消財政補貼 強制要求使用高效電機
“工業電機耗電在全社會總用電量中的占比那么高,如果所有的企業都使用高效電機,那就能大大節約能耗,企業也能節省成本。”黃代放表示,建議政府出臺相關標準,電機生產企業必須清晰標示電機能耗等級,電機使用企業在采購電機及新建項目時,強制使用高效電機,政府相關部門取消財政補貼政策,通過加強監督管理,強化標準規范約束和電動機產品高效節能強制認證,嚴格市場準入,全面提升增量電機能效水平,倒逼電動機生產企業轉型升級。
同時,建立工業能耗在線監測體系,可以為企業實現能耗在線監測,電力系統潮流分析診斷,并為企業提供節能改造服務,達到促進工業節能降耗、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黃代放還建議,推進合同能源管理,推動工業電機系統節能改造。
“工業電機系統節能是涵蓋淘汰低效電機、提高電機系統效率、改造被拖動裝置、優化電機系統的傳動和運行等節能措施,工業電機系統節能注重運行系統效率的提高,要求工業電機系統各設備與系統整體效率的z*優化,使整個系統或局域范圍內的節能減排效果達到z*佳。”黃代放表示,淘汰下來的低效電機由具備高效再制造能力的企業實施高效再制造,根據其現狀及使用工況,制定具體再制造方案并付諸實施;對經檢測確無再制造必要的低效電機進行強制性報廢處置,杜絕其直接再次流入市場。電機高效再制造產業符合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的政策和理念,不僅可以實現資源再利用,降低電機使用企業投入成本,還解決了電機傳統拆解資源利用層次低、環境風險大的問題。
【壓縮機網】“近幾年,國家加大了高效電機的推廣力度,也陸續出臺了許多政策,包括給予財政補貼。但效果不明顯,目前國內存量電機中高效電機占比僅為8%左右。”3月10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泰豪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黃代放接受采訪時表示,建議國家強制要求企業使用高效電機,倒逼電動機生產企業轉型升級,促進供給側改革。
在q*降低能耗的背景下,高效節能電機成為q*電機產業發展的共識。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家相繼制定了電動機的能效標準與能效標識制度,明確了電機節能與效率提高的時間表、執行方式與實施范圍。比如,美國在EPACT標準之上制定的NEMAPremium超高能效標準、歐盟的EU-CEMEP標準、澳大利亞AS/NS1359.5-2000和我國GB18613-2012標準。
電動機企業轉型勢在必行
電動機行業面臨多重考驗,企業轉型勢在必行。水電建設的移民、環保問題,風電技術標準、政策導致“棄風”嚴重,太陽能發電長期受困于“平價上網”尷尬,“安全高效”核電解禁之路仍不明晰等等,一系列難題客觀上也對電機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我國電機產品雖種類繁多,但效率不高,“大馬拉小車”現象嚴重,高效電機的推廣情況與q*差距較大。近年來,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不斷提高電機能效準入標準,基本已全部使用高效電機,部分地區開始推廣使用超高效電機,其電機系統的運行效率比我國高3~5個百分點,這一差距恰好等于高效電機與普通電機的平均能效差距。
一方面是全國新增電力裝機容量大幅減少,給大電機市場帶來不小的壓力;另一方面是中小電機進入“高效節能”環境,行業“洗牌”不可避免。電機行業發展遇到瓶頸,企業轉型已成必然。
我國能源相對缺乏,優質能源嚴重短缺,從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出發,高效率電動機是目前的國際發展趨勢,同時也是我國節能減排的必然選擇,符合國家利益。“十二五”開局之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為32.5億噸標準煤,已成為q*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其中全國燃煤電廠發電消耗原煤15.9億噸,占比48.9%。同時,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能源消耗強度是美國的3倍、日本的5倍,節能空間十分巨大。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電機平均效率低3~5個百分點,運行效率低10~20個百分點。電機是國民經濟中主要的耗電大戶,有專家表示,目前我國工業能耗約占總能耗的70%,其中電機能耗約占工業能耗的60%~70%。根據調查,我國IE1等級的電機市場占有率接近90%,而企業達到IE2以上的高效節能電機比例只有10%左右。因此提高電機能效將是我國節能減排政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據黃代放介紹,電機廣泛應用于工業領域,作為風機、泵、壓縮機、機床、傳輸帶等各種機械設備的驅動裝置,是用電量z*大的耗電設備。
粗略估計,如果將在用的普通電機全部更換為高效電機,每年可節省用電量約600億~1000億千瓦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可使我國全社會用電量降低2個百分點左右,使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和單位GDP能耗下降1個百分點左右。
采用高效電機符合企業長遠利益。在電機的全生命周期中,初始購買、安裝和期間維護費用只占全部費用的10%左右,而運行所需電費將占到90%左右。選擇高效電機從而節省電費,長期來看更符合企業利益。
據統計測算,2015年,我國電機保有量約24億千瓦,總耗電量約3.5萬億千瓦時,全社會用電量5.55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總用電量的65%;其中工業領域電機總耗電量為2.9萬億千瓦時,工業用電量為3.93萬億千瓦時,占工業用電的74%,工業電機耗電占全社會總用電量的52%。
若全部采用高效電機,可使電機系統整體效率提高3%~5%,每年節電600億~1000億千瓦時,相當于三峽電站全年發電量。按0.6元/千瓦時估算,年節省電費360億~600億元。
高效電機推廣不給力 占比僅為8%左右
在電機系統節能方面,我國相繼出臺了一些指導政策,特別是2008年以后,加快了淘汰低效電機及拖動設備的速度,加大了高效節能電機推廣力度;2009年5月,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將高效、超高效電機應用列入惠民工程;2009年和2012年工業和信息化部也先后發布了兩批“高耗能落后機電設備(產品)淘汰目錄”;2010年5月,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又將高效電機納入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實施范圍;《工業節能“十二五”規劃》和《“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中將電機系統節能列入重點節能九大工程,提出示范推廣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電動機用鑄銅轉子技術等高效節能電機技術和設備。
然而,對于國家的高效電機推廣政策,黃代放并不滿意。“近幾年,國家加大高效電機的推廣力度,參照IEC標準制定電機能效等級標準,也陸續出臺了許多政策,支持高效電機的應用及推廣,但國內存量電機中高效電機占比僅為8%左右,高效電機的占有率增長緩慢。”黃代放表示,目前社會存量電機仍主要為效率值較低的3級能效(低效)電機,所以高效電機推廣應用的主要任務一是新增電機高效化,二是如何解決低效存量電機能效的提升。
黃代放認為,當前我國在高效電機推廣還面臨著一些問題。比如,目前低效存量電機主要分布在高耗能的鋼鐵、水泥、冶金、造紙等企業,這些企業面臨過剩產能消化情況,企業經營普遍不好,靠自籌資金可能難以進行改造升級。
此外,低效存量電機中的中大型電機所占比例較高,中大型電機效率值由電機制造企業測試,使用企業根本無法判定電機效率是否真正達到高效電機標準,導致部分使用企業在選擇使用高效電機時,對后期的節能收益存在一定顧慮。
“更換高效電機對于使用企業長遠來看是好的,但是在目前的經濟環境,會增加固定資產再投入,對電機使用企業如何正常運營是一個難題。”黃代放表示,還有一個問題是他擔心的,就是隨著高效電機的推廣應用,淘汰下來的低效電機會越來越多。如果這些舊電機經過簡單翻新后再次流入市場,將造成政府一邊推廣高效電機、另一邊低效舊電機又重新流入市場的狀況。
建議取消財政補貼 強制要求使用高效電機
“工業電機耗電在全社會總用電量中的占比那么高,如果所有的企業都使用高效電機,那就能大大節約能耗,企業也能節省成本。”黃代放表示,建議政府出臺相關標準,電機生產企業必須清晰標示電機能耗等級,電機使用企業在采購電機及新建項目時,強制使用高效電機,政府相關部門取消財政補貼政策,通過加強監督管理,強化標準規范約束和電動機產品高效節能強制認證,嚴格市場準入,全面提升增量電機能效水平,倒逼電動機生產企業轉型升級。
同時,建立工業能耗在線監測體系,可以為企業實現能耗在線監測,電力系統潮流分析診斷,并為企業提供節能改造服務,達到促進工業節能降耗、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黃代放還建議,推進合同能源管理,推動工業電機系統節能改造。
“工業電機系統節能是涵蓋淘汰低效電機、提高電機系統效率、改造被拖動裝置、優化電機系統的傳動和運行等節能措施,工業電機系統節能注重運行系統效率的提高,要求工業電機系統各設備與系統整體效率的z*優化,使整個系統或局域范圍內的節能減排效果達到z*佳。”黃代放表示,淘汰下來的低效電機由具備高效再制造能力的企業實施高效再制造,根據其現狀及使用工況,制定具體再制造方案并付諸實施;對經檢測確無再制造必要的低效電機進行強制性報廢處置,杜絕其直接再次流入市場。電機高效再制造產業符合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的政策和理念,不僅可以實現資源再利用,降低電機使用企業投入成本,還解決了電機傳統拆解資源利用層次低、環境風險大的問題。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