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q*化時代,城市競爭力可能就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一個城市的競爭力源于它的性價比,人們會“以腳投票”,尤其是越來越壯大的中產階級,都愿意到性價比高的城市生活。
在中國的四個一線城市里,北京、上海常住人口都已超過2000萬,廣州、深圳已經超過1000萬。而在不久的將來,這個數字還要變大。
目前,中國很多人口增速z*快的城市都是中國的省會城市或者在經濟增速z*快地區的大城市,這些城市拉動了整個世界的經濟增長。
然而,任何城市都具有跨越的可能,隨著城市的地位和實力不斷變化,有些新興城市崛起,有些城市不斷失色,在競爭中落后。在短短五年里,中國z*具潛力城市已出現了“洗牌”。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發布的“中國新興城市排名”中,位于中西部的貴州貴陽、湖北襄陽、湖南衡陽占據了三甲的位置,位列前十名的城市還有重慶、宿遷、淮南、淮北、株洲、鄭州、成都等城市,其中只有江蘇宿遷位于“東部地區”。
據了解,早在五年前,經濟學人智庫就設計了新興城市指數,指數以增長指標為基礎,統計城市GDP、人口、居民收入和基礎設施的變化。此次新興城市前三強分別是貴州省貴陽市、湖北省襄陽市和湖南省衡陽市,而在五年前的城市排名榜單中,幾乎難覓這些城市的蹤影。
經濟學人智庫表示,這些城市的發展主要受到投資和基礎建設發展的推動,但都輔以創新政策措施。
貴陽曾經也是充滿爭議的城市,但z*近幾年,貴陽以大數據中心的形象出現。幾大國有電信巨頭都已經在貴陽投資建設大數據中心,阿里巴巴、富士康等企業都在貴陽投資建廠,并帶動新興的數據分析等產業發展。其它信息技術公司和中關村科技園等也落戶貴陽。這帶動了貴陽產業結構的轉型,一改以往依靠采礦業和重工業的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和投資還轉變成消費能力,使其脫穎而出。
貴陽的變化也適用于西部的成都、重慶等城市。新興城市排行榜前20強中有18個城市不屬于原先占據領先地位的東部省份。經濟學人智庫的研究顯示,包括襄陽、衡陽在內的中西部城市都抓住了東部產業轉移的機遇,建立專門工業園,走出了過分依賴房地產的周期,吸引新的投資,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中國內陸城市的不斷崛起為企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到2019年,武漢市的經濟規模將超過葡萄牙或捷克。
22日,武漢市統計局聯合國家統計局武漢調查隊發布上半年武漢經濟數據:GDP比上年同期增長8.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三大產業中,第三產業增速z*快,領跑武漢經濟。
經濟學人智庫的報告預測,中部省份的城市表現將z*為強勁,主要得益于產業轉移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未來還會產生新的紅利。
與之相比,東北城市面臨人口外流和固有經濟結構的難題。鞍山、齊齊哈爾、撫順等城市到2019年的市轄區人口預計都會出現平均年度負增長。
傳統上依賴資源和原材料的城市,比如包頭、呼和浩特、太原等受到價格走低的沖擊,排名后移。采礦業和重工業基地城市發展前景惡化,這明顯地集中在東北地區。
以吉林省會長春為例,2010年尚在前20強,2015年已跌至86位。經濟學人智庫分析,在振興東北政策下,長春搭上了政策春風,在本世紀初一向發展順利。但2012年起,受到占據該市工業總產值近60%的汽車工業消費低迷的影響,長春的經濟一蹶不振。
另一方面,長春在事先經濟多元化和鼓勵創新方面進展緩慢,沒有擺脫對國有企業的依賴。長春的人口問題也很突出,難以提供有競爭力的就業機會,吸引高技術人才。2014-2019年長春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將出現下降,限制產業發展,并影響到消費能力。
但東北也不是全部“失意”,遼寧的錦州和營口依靠大力發展港口提升了競爭力,位居新興城市前20位,這也顯示出各城市適應新政策和產業調整能力的差別。
值得注意的是,排名前20的新興城市再也不會是讓人忽視的“小市場”,它們市轄區人口總和將在2019年達到5000萬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將在2013年的水平上增長60%,年均收入超過10萬元的居民人數將從不足50萬人增加至440萬人。
新興城市競爭力的秘密就是告別單一,擁抱多元。
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告別“黃金年代”,全國各地樓市都火爆、所有產品都熱銷、所有房企都賺錢的時代,一去不返。“分化”已成為關鍵詞,這也是新興城市崛起的要因。
不過也要看到,即使中國已進入“新常態”,珠三角、長三角和北京等地區早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均GDP已逼近某些發達國家,但是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仍保持在較高速度。
因為有另一只無形之手在撥弄經濟的脈搏——流動人口。在中國,大量人口的自由流動,扭轉并主導了中國各地區之間人口變動的方向,進而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而隨著人口數量紅利逐漸消失,中國很快將陷入“搶人大戰”。
根據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的數據,截至2013年底,全國流動人口達2.45億人。這意味著,全國有超過18%的人口離開本地或本省在外生活。
經濟停滯不前的東三省每年凈流出的人口約200萬人。其中黑龍江和吉林都是人口凈流出,只有遼寧每年還有大約20萬的人口凈流入,而北京市則有40萬至80萬的年人口流入量,“人口順差”成為其GDP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正因北京、上海等地每年由人口凈流入導致的GDP增長可能達2個百分點,使得其GDP仍能達到7%左右。
“農民工是東部勞動力的重要補充,甚至是沿海地區的勞動力主體”,光大證券s*席經濟學家徐高表示,不過,目前青年人絕對數量下降,而中西部工資上漲很快,年輕人回內地工作動力增大,這會繼續影響中國城市的發展格局。
在進入21世紀后的近十多年來,規模擴張型的城鎮化和土地財政愈演愈烈,如果再對各個城市的擴張計劃進行加總,在至2020年的發展規劃中,各個城市的人口需求恐怕也是以數十億來計的。
這種情景假設再清楚不過地揭示出,中國各地的城鎮化和經濟發展規劃,將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人口資源搶奪大戰。為長遠計,對大多數城市來說,早建立起吸引勞動力的優勢,就能在城市間搶人大戰中占據先機。或許,下一個中國z*具潛力城市就是你所在的城市!
來源:政商內參
【壓縮機網】q*化時代,城市競爭力可能就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一個城市的競爭力源于它的性價比,人們會“以腳投票”,尤其是越來越壯大的中產階級,都愿意到性價比高的城市生活。
在中國的四個一線城市里,北京、上海常住人口都已超過2000萬,廣州、深圳已經超過1000萬。而在不久的將來,這個數字還要變大。
目前,中國很多人口增速z*快的城市都是中國的省會城市或者在經濟增速z*快地區的大城市,這些城市拉動了整個世界的經濟增長。
然而,任何城市都具有跨越的可能,隨著城市的地位和實力不斷變化,有些新興城市崛起,有些城市不斷失色,在競爭中落后。在短短五年里,中國z*具潛力城市已出現了“洗牌”。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發布的“中國新興城市排名”中,位于中西部的貴州貴陽、湖北襄陽、湖南衡陽占據了三甲的位置,位列前十名的城市還有重慶、宿遷、淮南、淮北、株洲、鄭州、成都等城市,其中只有江蘇宿遷位于“東部地區”。
據了解,早在五年前,經濟學人智庫就設計了新興城市指數,指數以增長指標為基礎,統計城市GDP、人口、居民收入和基礎設施的變化。此次新興城市前三強分別是貴州省貴陽市、湖北省襄陽市和湖南省衡陽市,而在五年前的城市排名榜單中,幾乎難覓這些城市的蹤影。
經濟學人智庫表示,這些城市的發展主要受到投資和基礎建設發展的推動,但都輔以創新政策措施。
貴陽曾經也是充滿爭議的城市,但z*近幾年,貴陽以大數據中心的形象出現。幾大國有電信巨頭都已經在貴陽投資建設大數據中心,阿里巴巴、富士康等企業都在貴陽投資建廠,并帶動新興的數據分析等產業發展。其它信息技術公司和中關村科技園等也落戶貴陽。這帶動了貴陽產業結構的轉型,一改以往依靠采礦業和重工業的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和投資還轉變成消費能力,使其脫穎而出。
貴陽的變化也適用于西部的成都、重慶等城市。新興城市排行榜前20強中有18個城市不屬于原先占據領先地位的東部省份。經濟學人智庫的研究顯示,包括襄陽、衡陽在內的中西部城市都抓住了東部產業轉移的機遇,建立專門工業園,走出了過分依賴房地產的周期,吸引新的投資,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中國內陸城市的不斷崛起為企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到2019年,武漢市的經濟規模將超過葡萄牙或捷克。
22日,武漢市統計局聯合國家統計局武漢調查隊發布上半年武漢經濟數據:GDP比上年同期增長8.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三大產業中,第三產業增速z*快,領跑武漢經濟。
經濟學人智庫的報告預測,中部省份的城市表現將z*為強勁,主要得益于產業轉移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未來還會產生新的紅利。
與之相比,東北城市面臨人口外流和固有經濟結構的難題。鞍山、齊齊哈爾、撫順等城市到2019年的市轄區人口預計都會出現平均年度負增長。
傳統上依賴資源和原材料的城市,比如包頭、呼和浩特、太原等受到價格走低的沖擊,排名后移。采礦業和重工業基地城市發展前景惡化,這明顯地集中在東北地區。
以吉林省會長春為例,2010年尚在前20強,2015年已跌至86位。經濟學人智庫分析,在振興東北政策下,長春搭上了政策春風,在本世紀初一向發展順利。但2012年起,受到占據該市工業總產值近60%的汽車工業消費低迷的影響,長春的經濟一蹶不振。
另一方面,長春在事先經濟多元化和鼓勵創新方面進展緩慢,沒有擺脫對國有企業的依賴。長春的人口問題也很突出,難以提供有競爭力的就業機會,吸引高技術人才。2014-2019年長春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將出現下降,限制產業發展,并影響到消費能力。
但東北也不是全部“失意”,遼寧的錦州和營口依靠大力發展港口提升了競爭力,位居新興城市前20位,這也顯示出各城市適應新政策和產業調整能力的差別。
值得注意的是,排名前20的新興城市再也不會是讓人忽視的“小市場”,它們市轄區人口總和將在2019年達到5000萬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將在2013年的水平上增長60%,年均收入超過10萬元的居民人數將從不足50萬人增加至440萬人。
新興城市競爭力的秘密就是告別單一,擁抱多元。
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告別“黃金年代”,全國各地樓市都火爆、所有產品都熱銷、所有房企都賺錢的時代,一去不返。“分化”已成為關鍵詞,這也是新興城市崛起的要因。
不過也要看到,即使中國已進入“新常態”,珠三角、長三角和北京等地區早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均GDP已逼近某些發達國家,但是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仍保持在較高速度。
因為有另一只無形之手在撥弄經濟的脈搏——流動人口。在中國,大量人口的自由流動,扭轉并主導了中國各地區之間人口變動的方向,進而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而隨著人口數量紅利逐漸消失,中國很快將陷入“搶人大戰”。
根據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的數據,截至2013年底,全國流動人口達2.45億人。這意味著,全國有超過18%的人口離開本地或本省在外生活。
經濟停滯不前的東三省每年凈流出的人口約200萬人。其中黑龍江和吉林都是人口凈流出,只有遼寧每年還有大約20萬的人口凈流入,而北京市則有40萬至80萬的年人口流入量,“人口順差”成為其GDP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正因北京、上海等地每年由人口凈流入導致的GDP增長可能達2個百分點,使得其GDP仍能達到7%左右。
“農民工是東部勞動力的重要補充,甚至是沿海地區的勞動力主體”,光大證券s*席經濟學家徐高表示,不過,目前青年人絕對數量下降,而中西部工資上漲很快,年輕人回內地工作動力增大,這會繼續影響中國城市的發展格局。
在進入21世紀后的近十多年來,規模擴張型的城鎮化和土地財政愈演愈烈,如果再對各個城市的擴張計劃進行加總,在至2020年的發展規劃中,各個城市的人口需求恐怕也是以數十億來計的。
這種情景假設再清楚不過地揭示出,中國各地的城鎮化和經濟發展規劃,將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人口資源搶奪大戰。為長遠計,對大多數城市來說,早建立起吸引勞動力的優勢,就能在城市間搶人大戰中占據先機。或許,下一個中國z*具潛力城市就是你所在的城市!
來源:政商內參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