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外面明明是春天,但我的心卻是寒冬?”櫻木花道這句經典臺詞簡直就是中國制造業如今真實的寫照。從去年冬天開始,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以及江蘇等地先后出現代工廠倒閉潮,如今冬去春來,中國制造業不但沒有迎來春天,形勢反而更加嚴峻。
據國內媒體報道,春節前夕,日本知名鐘表企業西鐵城在華生產基地宣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員工被解除勞動合同;幾乎同時,微軟計劃關停諾基亞東莞工廠和北京工廠,裁員幅度達到9000人。另外,其他一些知名外資企業,如松下、夏普、TDK等均計劃進一步推進制造基地回遷本土之計劃,而三星、富士康、耐克等國際知名企業也受大陸成本壓力紛紛在東南亞地區設立工廠。
其實,產業鏈上的優勝劣汰甚至魚死網破,本來就是物競天擇式的自然規律,不該有如此轟動性效應,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這種效應如瘟疫般在中國大陸肆意蔓延,加劇了中國制造業群體性的焦慮。同時,似乎也證明了一些制造業企業根基之薄弱、從業人員技能之匱乏,他們更喜歡把精力花費到策劃罷工之上,而不是去進行知識儲備。
誰動了中國制造企業的根基?
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早在10年前就提出了“非常6+1”理論,即把整個產業鏈劃分為7個部分,其中有6個環節是高利潤環節,占比99%,且掌握在歐美企業手中,而中國的制造業則處于產業鏈z*底端,不但利潤微薄且要拼盡血汗,且要付出破壞環境的代價。總之,在郎教授的眼中,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但絕對不是制造業強國。
如今外資紛紛撤離大陸主要是受10年來中國經濟環境的壓迫。回s*這十年,制造業等實體經濟在中國非常不受待見,而政策導向性也讓中國制造的處境頗為尷尬,其中,z*該控訴的應該就是房地產經濟。
誠然,以房地產和城市建設為代表的投資拉動式方式,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了階段性、短期性作用,但卻無法給中國經濟帶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而實體制造是個毛利率非常低的行業,而且要在前期投入大量人力、廠房、設備資源,還要受制于客戶的不斷壓榨,很多制造業的毛利率要低于5%。強悍如富士康給蘋果代工也僅能分到2%的利潤,但這個企業卻要承擔蘋果供應鏈中z*繁瑣的環節,適當的時候還要替蘋果背一些黑鍋。
正當中國制造業苦苦掙扎于個位數的利潤之時,房地產經濟卻能高調宣布能輕松攫取30%的利潤,這讓苦逼的制造企業心理大面積失衡,z*直接的結果就是海爾、康佳等知名制造業也都計劃進軍房地產,而一些央企也想趁機撈上一筆。針對資本進入房地產,特別是央企和大型制造資本,國家曾設有明確限制,但依舊不能改變“房地產z*受資本青睞”的格局。
更可怕的是,房地產也僅僅是這個國家畸形虛擬經濟的其中之一,全民投機炒股,琳瑯滿目的成功學培訓機構,每年翻修一次的城市道路……這些機構和政策把大量的民間資本全部吸走,留給制造業的空間越來越小。可以說,經濟的大環境耽誤了中國制造業的升級換代。
當然,陷入困境的中國制造業肯定也有自身的問題,z*致命的缺陷就是缺少對未來的布局。此外在技術演進、干部培養、成本控制機制以及自動化研發等方面也沒有做好功課,制造業注定將無法順利進行產業升級。
誰動了中國制造員工的飯碗?
大量制造業倒閉,或者毫無征兆的解除合同,影響的不僅僅是幾家企業和地方出口額,更要命的是,企業中的員工該何去何從?如前文所述,郎咸平痛斥中國正處于產業鏈的z*底端,利潤微薄,污染環境,但他卻忽略了一項z*重要的不良影響,那就是人才的培養。眾所周知,流水線上的工作是一個體力活,沿海打工者基本上是來自農村的青壯年主力,他們把z*該學習的時光奉獻給了枯燥、單調的工作,我們不禁要問:十年后,誰來幫中國制造業升級?
沿海地區很多制造企業都采用計件工資制度,流水線員工們為了賺取更多的工資,主動壓縮休息時間,像上了發條一樣機械苦干,但因身體過于疲憊,總量仍不盡如人意。對于年輕人來說,上夜班是z*痛苦的事情,每次看表都只過了5分鐘,流水線就跟永動機一樣,好像永遠也不會停止……這些細節基本構成了流水線工人的一天。因工作過于單調、枯燥,員工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去應付,自然,下班之后,他們不可能再去自主學習,更會認為公司開辦的培訓課程就是一種負擔,他們只想盡快看到自己的男女朋友,好好休息下——如此這般,周而復始,無休無止。這種糟糕的工作生活狀態,不但消耗了員工的青春,更是阻礙了他們向上流動的通道。
z*近幾年,筆者常看到員工罷工的新聞,比較奇怪的是,他們爭取的不是休息日,而是加班,因為更多的加班,意味著更多的收入,很多制造業的員工常常選擇呆坐在流水線上2個小時,消耗生命。
一些中國制造企業倒閉后,總會引發員工抗議事件,他們值得同情。的確,duang得一下就丟了工作,真得很可憐,但這種可憐不僅來自于制度和環境,更源于他們自身的生活價值取向。要改變這種狀態,w*的出路就是員工要隨著企業一起升級。
比如現如今流行的工業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目標是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用戶服務的生產模式。簡單來說,工業4.0時代將會有更多的智慧型、自動化工廠出現,屆時大批的傳統工人將會下崗,機器人會讀懂SOP且能完美地完成組裝動作,更重要的是,工廠不用支付給它們加班費。
真到了工業4.0時代,沒有知識資本的人將成為流浪漢,因為他們疏于學習,只能被淘汰。相比之下,那些關注自動化、大數據、傳感器等先進技術的員工,則不用擔心丟掉工作,甚至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總之,企業倒閉對于沒有知識儲備的人來說是世界末日,而對于知識儲備豐富的人來說,只不過是換一個工作地點,重新開始!
【壓縮機網】“外面明明是春天,但我的心卻是寒冬?”櫻木花道這句經典臺詞簡直就是中國制造業如今真實的寫照。從去年冬天開始,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以及江蘇等地先后出現代工廠倒閉潮,如今冬去春來,中國制造業不但沒有迎來春天,形勢反而更加嚴峻。
據國內媒體報道,春節前夕,日本知名鐘表企業西鐵城在華生產基地宣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員工被解除勞動合同;幾乎同時,微軟計劃關停諾基亞東莞工廠和北京工廠,裁員幅度達到9000人。另外,其他一些知名外資企業,如松下、夏普、TDK等均計劃進一步推進制造基地回遷本土之計劃,而三星、富士康、耐克等國際知名企業也受大陸成本壓力紛紛在東南亞地區設立工廠。
其實,產業鏈上的優勝劣汰甚至魚死網破,本來就是物競天擇式的自然規律,不該有如此轟動性效應,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這種效應如瘟疫般在中國大陸肆意蔓延,加劇了中國制造業群體性的焦慮。同時,似乎也證明了一些制造業企業根基之薄弱、從業人員技能之匱乏,他們更喜歡把精力花費到策劃罷工之上,而不是去進行知識儲備。
誰動了中國制造企業的根基?
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早在10年前就提出了“非常6+1”理論,即把整個產業鏈劃分為7個部分,其中有6個環節是高利潤環節,占比99%,且掌握在歐美企業手中,而中國的制造業則處于產業鏈z*底端,不但利潤微薄且要拼盡血汗,且要付出破壞環境的代價。總之,在郎教授的眼中,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但絕對不是制造業強國。
如今外資紛紛撤離大陸主要是受10年來中國經濟環境的壓迫。回s*這十年,制造業等實體經濟在中國非常不受待見,而政策導向性也讓中國制造的處境頗為尷尬,其中,z*該控訴的應該就是房地產經濟。
誠然,以房地產和城市建設為代表的投資拉動式方式,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了階段性、短期性作用,但卻無法給中國經濟帶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而實體制造是個毛利率非常低的行業,而且要在前期投入大量人力、廠房、設備資源,還要受制于客戶的不斷壓榨,很多制造業的毛利率要低于5%。強悍如富士康給蘋果代工也僅能分到2%的利潤,但這個企業卻要承擔蘋果供應鏈中z*繁瑣的環節,適當的時候還要替蘋果背一些黑鍋。
正當中國制造業苦苦掙扎于個位數的利潤之時,房地產經濟卻能高調宣布能輕松攫取30%的利潤,這讓苦逼的制造企業心理大面積失衡,z*直接的結果就是海爾、康佳等知名制造業也都計劃進軍房地產,而一些央企也想趁機撈上一筆。針對資本進入房地產,特別是央企和大型制造資本,國家曾設有明確限制,但依舊不能改變“房地產z*受資本青睞”的格局。
更可怕的是,房地產也僅僅是這個國家畸形虛擬經濟的其中之一,全民投機炒股,琳瑯滿目的成功學培訓機構,每年翻修一次的城市道路……這些機構和政策把大量的民間資本全部吸走,留給制造業的空間越來越小。可以說,經濟的大環境耽誤了中國制造業的升級換代。
當然,陷入困境的中國制造業肯定也有自身的問題,z*致命的缺陷就是缺少對未來的布局。此外在技術演進、干部培養、成本控制機制以及自動化研發等方面也沒有做好功課,制造業注定將無法順利進行產業升級。
誰動了中國制造員工的飯碗?
大量制造業倒閉,或者毫無征兆的解除合同,影響的不僅僅是幾家企業和地方出口額,更要命的是,企業中的員工該何去何從?如前文所述,郎咸平痛斥中國正處于產業鏈的z*底端,利潤微薄,污染環境,但他卻忽略了一項z*重要的不良影響,那就是人才的培養。眾所周知,流水線上的工作是一個體力活,沿海打工者基本上是來自農村的青壯年主力,他們把z*該學習的時光奉獻給了枯燥、單調的工作,我們不禁要問:十年后,誰來幫中國制造業升級?
沿海地區很多制造企業都采用計件工資制度,流水線員工們為了賺取更多的工資,主動壓縮休息時間,像上了發條一樣機械苦干,但因身體過于疲憊,總量仍不盡如人意。對于年輕人來說,上夜班是z*痛苦的事情,每次看表都只過了5分鐘,流水線就跟永動機一樣,好像永遠也不會停止……這些細節基本構成了流水線工人的一天。因工作過于單調、枯燥,員工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去應付,自然,下班之后,他們不可能再去自主學習,更會認為公司開辦的培訓課程就是一種負擔,他們只想盡快看到自己的男女朋友,好好休息下——如此這般,周而復始,無休無止。這種糟糕的工作生活狀態,不但消耗了員工的青春,更是阻礙了他們向上流動的通道。
z*近幾年,筆者常看到員工罷工的新聞,比較奇怪的是,他們爭取的不是休息日,而是加班,因為更多的加班,意味著更多的收入,很多制造業的員工常常選擇呆坐在流水線上2個小時,消耗生命。
一些中國制造企業倒閉后,總會引發員工抗議事件,他們值得同情。的確,duang得一下就丟了工作,真得很可憐,但這種可憐不僅來自于制度和環境,更源于他們自身的生活價值取向。要改變這種狀態,w*的出路就是員工要隨著企業一起升級。
比如現如今流行的工業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目標是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用戶服務的生產模式。簡單來說,工業4.0時代將會有更多的智慧型、自動化工廠出現,屆時大批的傳統工人將會下崗,機器人會讀懂SOP且能完美地完成組裝動作,更重要的是,工廠不用支付給它們加班費。
真到了工業4.0時代,沒有知識資本的人將成為流浪漢,因為他們疏于學習,只能被淘汰。相比之下,那些關注自動化、大數據、傳感器等先進技術的員工,則不用擔心丟掉工作,甚至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總之,企業倒閉對于沒有知識儲備的人來說是世界末日,而對于知識儲備豐富的人來說,只不過是換一個工作地點,重新開始!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