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3月4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s*場小組會議上表示,工業承擔著實現中國“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重任,工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主要依靠創新驅動,這是提升生產力要素水平的原動力。而制造業服務化是工業化的戰略取向。他同時指出,針對近年來工業出現的“脫實向虛”傾向,我國應該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防止工業被邊緣化和空心化。
“在實現工業化的歷史階段,要充分發揮工業的主導作用,一二三產業要協調發展,四化要同步發展。”李毅中表示,現在工信部和中國工程院正在醞釀中國制造2025規劃,將很快上報國務院。
加快工業綠色低碳轉型
李毅中指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任務是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因此要科學評價工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正確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國從工業大國變為工業強國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而工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任務艱巨,應該主要依靠創新驅動,這是提升生產力要素水平的原動力。 據統計,去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達到22.8萬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8.3%,整個工業增加值增速為7%;中國工業出口占到q*的七分之一,制造業規模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但與此同時,我國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高,集中反映為工業增加值率這一指標。“十一五”期間我國工業增加值率是25.6%,近兩三年下降到不到23%,而發達國家則達到35%~40%。
除了工業增加值率,我國的科技貢獻率也不夠高。“盡管統計口徑不一,但我國的科技貢獻率z*高也不到50%,和發達國家相差近20個百分點。”李毅中說。 在李毅中看來,提高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必須調整存量和優化增量,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征之一。其中,調整存量是指淘汰落后、化解過剩、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優增量就是要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工業發展向優質、綠色、低碳轉型。 談及2015年我國經濟增長目標,李毅中直言,如果今年GDP增速為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應該達到8%。這一目標經過努力可以完成,但是必須付出艱苦努力。從去年第四季度的運行來看,10月、11月和1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7.7%、7.2%和7.9%,均低于全年平均水平;今年前兩個月的工業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 在李毅中看來,有效遏制工業經濟下行壓力,關鍵在于創新驅動,包括科技、產品、管理、產業組織、商業模式等的創新,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其中,從生產力要素來看,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勞動者和科技都要通過創新進行推動。
“生產力要素s*先是生產資料,通過創新可以推進節能降耗、減排治污,提升資源的優化配置水平。”李毅中表示,通過創新,還可以實現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進而提升生產工具的效率和效能;通過創新,推動機器換人、人控機器,進而提升勞動生產率和勞動者素質。
制造業服務化是戰略取向
從2013年開始,我國產業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第三產業占比s*次超過第二產業。去年我國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占比分別為48.2%和42.6%,這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的成果。
李毅中表示,工業為服務業提供豐富的產品和廣泛的服務對象,而服務業具有低消耗、少排放、就業承載能力強等特點,在全國7.7億就業人數中,第三產業就業占到38%,其占比超過了第二產業。同時,服務業推動了工業現代化。發達國家在后工業化期間,第三產業大概占到70%,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占據六成。
李毅中認為,制造業服務化是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取向。大力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成為社會共識。s*先,制造業可以向下游延伸,發展社會服務、增值服務、專業服務和全壽命周期服務,大力推行電子商務。制造業還能夠向上游擴展,涉及研發、工業設計、信息服務、環保和節能服務等。從不同類型企業來看,大中型骨干企業要通過主輔分離、股份改制,把內部的服務業推向社會,變成社會服務平臺;小微企業不要搞小而全,可以通過外包享受社會服務。
李毅中表示,制造業服務化不僅使工業企業提高了附加值,促進了工業轉型升級,而且衍生壯大了生產性服務業,是服務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工業被邊緣化背離國情
目前,中國仍處在工業化中后期,處于q*價值鏈的中低端。
“我國工業發展在謀劃工業4.0的同時,必須全力打造工業3.0,甚至不得不去補工業2.0的欠賬。(編者注:工業1.0是機械制造時代,工業2.0是電氣化與自動化時代,工業3.0是電子信息化時代,而工業4.0是先進制造和智能制造的時代。)”李毅中表示,舉例來說,一些行業機械化程度還不夠,全國范圍的產品質量還存在一系列問題,這些都是工業2.0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李毅中提醒說,受到西方經濟的影響,加上自身機制的缺陷,我國工業發展甚至出現了“脫實向虛”的傾向,突出表現為資本游離、人才流失、要素轉移、效益低下等。
據統計,去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3.3%,表面看還不錯,但仔細分析發現,10月、11月、12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分別為-2.1%、-4.2%和-8%;今年1、2月份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針對工業被空心化,黨中央審時度勢,及時作出了大力支持和發展實體經濟的決斷,近年來應該說已經見到成效,但還很不夠。”李毅中表示,淘汰落后、化解過剩、產業轉移、退城進園本身是工業結構布局的調整,并不是第二產業的弱化,發展三產也不是要求二產退出,如果忽視了對工業的專注和投入,以至于被邊緣化,將會背離中國國情。工業文明應當而且可以和生態文明相統一。
李毅中認為,工業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消耗了資源和能源,排放了三廢,因此應該更加重視節能減排、生態保護、循環發展,以維系甚至再生自然資源,這不僅要補上過去的欠賬,還要更加重視生態保護,加快向綠色低碳轉型。
【壓縮機網】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3月4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s*場小組會議上表示,工業承擔著實現中國“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重任,工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主要依靠創新驅動,這是提升生產力要素水平的原動力。而制造業服務化是工業化的戰略取向。他同時指出,針對近年來工業出現的“脫實向虛”傾向,我國應該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防止工業被邊緣化和空心化。
“在實現工業化的歷史階段,要充分發揮工業的主導作用,一二三產業要協調發展,四化要同步發展。”李毅中表示,現在工信部和中國工程院正在醞釀中國制造2025規劃,將很快上報國務院。
加快工業綠色低碳轉型
李毅中指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任務是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因此要科學評價工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正確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國從工業大國變為工業強國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而工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任務艱巨,應該主要依靠創新驅動,這是提升生產力要素水平的原動力。 據統計,去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達到22.8萬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8.3%,整個工業增加值增速為7%;中國工業出口占到q*的七分之一,制造業規模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但與此同時,我國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高,集中反映為工業增加值率這一指標。“十一五”期間我國工業增加值率是25.6%,近兩三年下降到不到23%,而發達國家則達到35%~40%。
除了工業增加值率,我國的科技貢獻率也不夠高。“盡管統計口徑不一,但我國的科技貢獻率z*高也不到50%,和發達國家相差近20個百分點。”李毅中說。 在李毅中看來,提高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必須調整存量和優化增量,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征之一。其中,調整存量是指淘汰落后、化解過剩、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優增量就是要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工業發展向優質、綠色、低碳轉型。 談及2015年我國經濟增長目標,李毅中直言,如果今年GDP增速為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應該達到8%。這一目標經過努力可以完成,但是必須付出艱苦努力。從去年第四季度的運行來看,10月、11月和1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7.7%、7.2%和7.9%,均低于全年平均水平;今年前兩個月的工業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 在李毅中看來,有效遏制工業經濟下行壓力,關鍵在于創新驅動,包括科技、產品、管理、產業組織、商業模式等的創新,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其中,從生產力要素來看,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勞動者和科技都要通過創新進行推動。
“生產力要素s*先是生產資料,通過創新可以推進節能降耗、減排治污,提升資源的優化配置水平。”李毅中表示,通過創新,還可以實現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進而提升生產工具的效率和效能;通過創新,推動機器換人、人控機器,進而提升勞動生產率和勞動者素質。
制造業服務化是戰略取向
從2013年開始,我國產業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第三產業占比s*次超過第二產業。去年我國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占比分別為48.2%和42.6%,這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的成果。
李毅中表示,工業為服務業提供豐富的產品和廣泛的服務對象,而服務業具有低消耗、少排放、就業承載能力強等特點,在全國7.7億就業人數中,第三產業就業占到38%,其占比超過了第二產業。同時,服務業推動了工業現代化。發達國家在后工業化期間,第三產業大概占到70%,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占據六成。
李毅中認為,制造業服務化是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取向。大力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成為社會共識。s*先,制造業可以向下游延伸,發展社會服務、增值服務、專業服務和全壽命周期服務,大力推行電子商務。制造業還能夠向上游擴展,涉及研發、工業設計、信息服務、環保和節能服務等。從不同類型企業來看,大中型骨干企業要通過主輔分離、股份改制,把內部的服務業推向社會,變成社會服務平臺;小微企業不要搞小而全,可以通過外包享受社會服務。
李毅中表示,制造業服務化不僅使工業企業提高了附加值,促進了工業轉型升級,而且衍生壯大了生產性服務業,是服務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工業被邊緣化背離國情
目前,中國仍處在工業化中后期,處于q*價值鏈的中低端。
“我國工業發展在謀劃工業4.0的同時,必須全力打造工業3.0,甚至不得不去補工業2.0的欠賬。(編者注:工業1.0是機械制造時代,工業2.0是電氣化與自動化時代,工業3.0是電子信息化時代,而工業4.0是先進制造和智能制造的時代。)”李毅中表示,舉例來說,一些行業機械化程度還不夠,全國范圍的產品質量還存在一系列問題,這些都是工業2.0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李毅中提醒說,受到西方經濟的影響,加上自身機制的缺陷,我國工業發展甚至出現了“脫實向虛”的傾向,突出表現為資本游離、人才流失、要素轉移、效益低下等。
據統計,去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3.3%,表面看還不錯,但仔細分析發現,10月、11月、12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分別為-2.1%、-4.2%和-8%;今年1、2月份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針對工業被空心化,黨中央審時度勢,及時作出了大力支持和發展實體經濟的決斷,近年來應該說已經見到成效,但還很不夠。”李毅中表示,淘汰落后、化解過剩、產業轉移、退城進園本身是工業結構布局的調整,并不是第二產業的弱化,發展三產也不是要求二產退出,如果忽視了對工業的專注和投入,以至于被邊緣化,將會背離中國國情。工業文明應當而且可以和生態文明相統一。
李毅中認為,工業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消耗了資源和能源,排放了三廢,因此應該更加重視節能減排、生態保護、循環發展,以維系甚至再生自然資源,這不僅要補上過去的欠賬,還要更加重視生態保護,加快向綠色低碳轉型。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