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我們已經連續5年為員工加薪15%?!蓖媚隁q末,江津德感,在一幢上個世紀80年代三線企業風格的老式辦公樓里,當重慶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增重工)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劉紅丹自豪地說出這句話時,在他身后,一座高大嶄新的技術研發中心大樓即將啟用。
堅持自主研發的專精特新之路,讓這家有著58年歷史的老牌國企“老樹開新花”:2015年以來,這家企業以平均8%的速度穩定增長。2022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8%;2023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8%,利潤同比增加47%。除主營業務船用渦輪增壓器系列產品外,還開發出了離心式蒸汽壓縮機組和渦輪發電機組等增長潛力巨大的新產品體系。
![20240220634283.png 1708325337500_0.07571301579694345.png](/uploadfile/2024/0220/20240220634283.png)
重慶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劉紅丹
成長興趣和工作結合起來
1999年,從鎮江船舶工業學院(現江蘇科技大學)熱力發動機專業畢業的劉紅丹,成為了江增重工的一員。從車間一線到技術中心,從技術員到總工程師,從副總到總經理,再到全面主持工作,擔任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和企業法人,無論是專業技術崗位還是經營管理崗位,劉紅丹一步一個腳印,走得非常堅實。他坦言,“我只是比別人幸運,有機會把興趣和愛好跟工作結合起來!”
成長于重慶梁平鄉間,少年時期的劉紅丹迷上了抽水機。“小時候在家玩哈斯195柴油抽水機,正因為對發動機非常感興趣,考大學的時候就報了相關專業,后來工作的時候也選擇了這個行業。”談起兒時的夢想成真,劉紅丹也情不自禁露出笑意。
作為發動機的核心部件之一,渦輪增壓器本是一個非?!皩!钡莫M窄領域,沒有高校設置單獨的專業,也沒有研究所做這個事情。而隨著我國造船業的發展,市場需求不斷增大,要實現技術的自主可控,企業必須培養自己的研發和技術人才。
這方面,江增重工也走過彎路。1968年,江增重工的前身國營新興機械廠曾研發出國內第一臺渦輪增壓器。后來,隨著引進“技術許可證”生產國外更先進產品,自主研發產品一度失去生存空間。在幫助國外品牌拿下國內近90%的市場份額的同時,企業效益一度不錯,但是當外方不再續簽“技術許可證”后,企業經營狀況受到很大的影響。
2000年,江增重工重啟自主研發之路。2001年,江增重工成立了重慶市首批企業技術中心,第二年,劉紅丹進入技術中心從事研發工作。他很快體會到這家歷史悠久的企業對技術研發人才的培養和重視。
“2002年,我們就實現了協議工資,也就是說工資收入根據你的研發成果,通過數據來談?!眲⒓t丹感嘆,“這樣的機制對我們研發技術人員的成長和發揮是非常有幫助的?!?/p>
作為我國渦輪增壓器生產的代表性企業,江增重工的技術人員參與大量國家級項目的工作,“這對我們的認知水平,個人能力的提升都是很大的鍛煉?!眲⒓t丹表示。
回顧成長歷程,技術人員在研發過程中,肯定會犯錯或者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正是江增重工各級領導的關懷和包容,讓大家能克服困難,放開手腳。劉紅丹認為,“這樣的氛圍,才能讓研發技術人員能想一些事情、做一些事情,而最終把事情做成?!?/p>
![20240220375724.png 1708326521123_0.4913400841240667.png](/uploadfile/2024/0220/20240220375724.png)
在老辦公樓后面,新的技術研發中心大樓即將投用
成效
“別人能干的我們也能干”
從2005年到2014年,江增重工面臨著用自主研發技術開發產品的現實問題,這是企業轉型最為困難的階段。而研發人員必須解決產品不斷迭代發展的難題。盡管困難重重,但劉紅丹和技術人員們卻有著一種不服輸的勁頭。
“別人能干的我們也能干。”劉紅丹說。這個過程中,不斷攻關積淀下來的技術和人才成為企業后續發展最為寶貴的資源。十年的努力也奠定了企業發展的基礎,后面所有的產品基本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江增重工能走出低谷,煥發新生,劉紅丹認為有兩點:一是團隊協作精神,二是獨立自主研發。
“大家心往一處使,勁往一處使?!眲⒓t丹回憶起2009年盛夏,江增重工自主研發的首臺離心式壓縮機組在重慶雞冠石污水處理廠做實驗的情景?!?0多度的高溫,一線人員必須到2米深的坑內更換傳感器,坑里溫度更高,操作人員衣服基本全部汗濕,每5分鐘就必須換人。”就這樣一輪輪的換人,在規定時間里圓滿完成了實驗任務。
當時,西門子離心式壓縮機組占據全球市場90%的份額,一套售價高達400多萬元。重慶雞冠石污水處理廠7個污水處理池,其中5個池子就用的西門子設備。而江增重工自主研發的離心式壓縮機組在其中一個池子做進口替代實驗,事實證明完全能取代國外同類產品。
隨著江增重工產品的進入,西門子離心式壓縮機組很快就降價到每套240萬元,最后還將這塊業務打包出售。江增重工研發的離心式壓縮機組不僅實現了國產替代的功能性作用,還徹底改變了整個行業。僅僅這塊新業務,江增重工就從2014年的5000萬元做到了2023年的5億元。
“自主研發是實現跨越和超越發展的關鍵。因此,必須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產品體系?!眲⒓t丹表示。
![20240220538605.png 1708326534099_0.5171402556638229.png](/uploadfile/2024/0220/20240220538605.png)
廠區一景
成果
多項產品實現國產替代
作為船舶動力系統方面的專家,近年來,劉紅丹分別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突出貢獻專家”;重慶市“國企貢獻獎.科技進步帶頭人”“重慶青年五四紅旗手”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等多項榮譽。
他組織創建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搭建了代表國內船用渦輪增壓器最高水平的設計體系和平臺——船舶與海洋工程特種裝備和動力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增壓器實驗室),突破并掌握了眾多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技術自立自強、自主可控,已形成了高、中、低速全系列的自主品牌船用渦輪增壓器,近年開發的低速船用增壓器填補國內空白,技術比肩國際先進水平;自主研制渦輪增壓器是我國艦用增壓器唯一供方,民品增壓器市場占有率30%。
而根據預測,國內船用低速機新造增壓器市場空間達7億-11億元,全球船用低速機新造增壓器市場空間達30億-50億元,也就是說,這個市場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在做好主業的同時,劉紅丹還堅持有限相關多元的思路進行產業孵化和新產品研發,高速離心壓縮機組、透平渦輪發電機組等新產品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填補國內空白,替代進口,已形成產業規模;其中蒸汽壓縮機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50%,連續七年第一。
其中,江增重工自主研發的4個系列離心式壓縮機組,廣泛應用于國內外MVR系統、精餾系統和蒸汽管道增壓系統,技術水平達國際一流水平,實現了壓縮機市場的全覆蓋,結束了壓縮機靠進口的時代,促進了國內蒸發行業的發展。
自主研制的ST系列超臨界二氧化碳透平和SC系列壓縮機組,應用于火電、光熱、核電領域,技術水平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推動了國內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行業的發展。
此外,自主研制的OTP、HDT系列有機工質膨脹機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玻璃、地熱、核能等領域,填補國內技術空白,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國內系列化產品功率覆蓋最廣、單機功率最大的ORC發電系統有機工質膨脹機。
截至目前,江增重工累計完成離心式壓縮機組和透平發電機組項目設計約2000項,產值約20億元,且年均增長率大于5%。
作為“鏈主”企業,江增重工在重慶地區培育30余家配套協作企業,每年至少直接帶動4億元的配套產品。隨著新產品的發展,帶動作用將會更大。
對于江增重工未來的發展,劉紅丹認為,作為專精特新企業,首先沿著技術創新引領企業發展的思路走下去,做到產品生產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同時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到2025年,力爭實現營收突破10億元的目標。
【壓縮機網】“我們已經連續5年為員工加薪15%?!蓖媚隁q末,江津德感,在一幢上個世紀80年代三線企業風格的老式辦公樓里,當重慶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增重工)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劉紅丹自豪地說出這句話時,在他身后,一座高大嶄新的技術研發中心大樓即將啟用。
堅持自主研發的專精特新之路,讓這家有著58年歷史的老牌國企“老樹開新花”:2015年以來,這家企業以平均8%的速度穩定增長。2022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8%;2023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8%,利潤同比增加47%。除主營業務船用渦輪增壓器系列產品外,還開發出了離心式蒸汽壓縮機組和渦輪發電機組等增長潛力巨大的新產品體系。
重慶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劉紅丹
成長興趣和工作結合起來
1999年,從鎮江船舶工業學院(現江蘇科技大學)熱力發動機專業畢業的劉紅丹,成為了江增重工的一員。從車間一線到技術中心,從技術員到總工程師,從副總到總經理,再到全面主持工作,擔任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和企業法人,無論是專業技術崗位還是經營管理崗位,劉紅丹一步一個腳印,走得非常堅實。他坦言,“我只是比別人幸運,有機會把興趣和愛好跟工作結合起來!”
成長于重慶梁平鄉間,少年時期的劉紅丹迷上了抽水機。“小時候在家玩哈斯195柴油抽水機,正因為對發動機非常感興趣,考大學的時候就報了相關專業,后來工作的時候也選擇了這個行業。”談起兒時的夢想成真,劉紅丹也情不自禁露出笑意。
作為發動機的核心部件之一,渦輪增壓器本是一個非?!皩!钡莫M窄領域,沒有高校設置單獨的專業,也沒有研究所做這個事情。而隨著我國造船業的發展,市場需求不斷增大,要實現技術的自主可控,企業必須培養自己的研發和技術人才。
這方面,江增重工也走過彎路。1968年,江增重工的前身國營新興機械廠曾研發出國內第一臺渦輪增壓器。后來,隨著引進“技術許可證”生產國外更先進產品,自主研發產品一度失去生存空間。在幫助國外品牌拿下國內近90%的市場份額的同時,企業效益一度不錯,但是當外方不再續簽“技術許可證”后,企業經營狀況受到很大的影響。
2000年,江增重工重啟自主研發之路。2001年,江增重工成立了重慶市首批企業技術中心,第二年,劉紅丹進入技術中心從事研發工作。他很快體會到這家歷史悠久的企業對技術研發人才的培養和重視。
“2002年,我們就實現了協議工資,也就是說工資收入根據你的研發成果,通過數據來談?!眲⒓t丹感嘆,“這樣的機制對我們研發技術人員的成長和發揮是非常有幫助的?!?/p>
作為我國渦輪增壓器生產的代表性企業,江增重工的技術人員參與大量國家級項目的工作,“這對我們的認知水平,個人能力的提升都是很大的鍛煉?!眲⒓t丹表示。
回顧成長歷程,技術人員在研發過程中,肯定會犯錯或者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正是江增重工各級領導的關懷和包容,讓大家能克服困難,放開手腳。劉紅丹認為,“這樣的氛圍,才能讓研發技術人員能想一些事情、做一些事情,而最終把事情做成?!?/p>
在老辦公樓后面,新的技術研發中心大樓即將投用
成效
“別人能干的我們也能干”
從2005年到2014年,江增重工面臨著用自主研發技術開發產品的現實問題,這是企業轉型最為困難的階段。而研發人員必須解決產品不斷迭代發展的難題。盡管困難重重,但劉紅丹和技術人員們卻有著一種不服輸的勁頭。
“別人能干的我們也能干。”劉紅丹說。這個過程中,不斷攻關積淀下來的技術和人才成為企業后續發展最為寶貴的資源。十年的努力也奠定了企業發展的基礎,后面所有的產品基本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江增重工能走出低谷,煥發新生,劉紅丹認為有兩點:一是團隊協作精神,二是獨立自主研發。
“大家心往一處使,勁往一處使?!眲⒓t丹回憶起2009年盛夏,江增重工自主研發的首臺離心式壓縮機組在重慶雞冠石污水處理廠做實驗的情景?!?0多度的高溫,一線人員必須到2米深的坑內更換傳感器,坑里溫度更高,操作人員衣服基本全部汗濕,每5分鐘就必須換人。”就這樣一輪輪的換人,在規定時間里圓滿完成了實驗任務。
當時,西門子離心式壓縮機組占據全球市場90%的份額,一套售價高達400多萬元。重慶雞冠石污水處理廠7個污水處理池,其中5個池子就用的西門子設備。而江增重工自主研發的離心式壓縮機組在其中一個池子做進口替代實驗,事實證明完全能取代國外同類產品。
隨著江增重工產品的進入,西門子離心式壓縮機組很快就降價到每套240萬元,最后還將這塊業務打包出售。江增重工研發的離心式壓縮機組不僅實現了國產替代的功能性作用,還徹底改變了整個行業。僅僅這塊新業務,江增重工就從2014年的5000萬元做到了2023年的5億元。
“自主研發是實現跨越和超越發展的關鍵。因此,必須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產品體系?!眲⒓t丹表示。
廠區一景
成果
多項產品實現國產替代
作為船舶動力系統方面的專家,近年來,劉紅丹分別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突出貢獻專家”;重慶市“國企貢獻獎.科技進步帶頭人”“重慶青年五四紅旗手”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等多項榮譽。
他組織創建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搭建了代表國內船用渦輪增壓器最高水平的設計體系和平臺——船舶與海洋工程特種裝備和動力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增壓器實驗室),突破并掌握了眾多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技術自立自強、自主可控,已形成了高、中、低速全系列的自主品牌船用渦輪增壓器,近年開發的低速船用增壓器填補國內空白,技術比肩國際先進水平;自主研制渦輪增壓器是我國艦用增壓器唯一供方,民品增壓器市場占有率30%。
而根據預測,國內船用低速機新造增壓器市場空間達7億-11億元,全球船用低速機新造增壓器市場空間達30億-50億元,也就是說,這個市場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在做好主業的同時,劉紅丹還堅持有限相關多元的思路進行產業孵化和新產品研發,高速離心壓縮機組、透平渦輪發電機組等新產品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填補國內空白,替代進口,已形成產業規模;其中蒸汽壓縮機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50%,連續七年第一。
其中,江增重工自主研發的4個系列離心式壓縮機組,廣泛應用于國內外MVR系統、精餾系統和蒸汽管道增壓系統,技術水平達國際一流水平,實現了壓縮機市場的全覆蓋,結束了壓縮機靠進口的時代,促進了國內蒸發行業的發展。
自主研制的ST系列超臨界二氧化碳透平和SC系列壓縮機組,應用于火電、光熱、核電領域,技術水平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推動了國內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行業的發展。
此外,自主研制的OTP、HDT系列有機工質膨脹機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玻璃、地熱、核能等領域,填補國內技術空白,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國內系列化產品功率覆蓋最廣、單機功率最大的ORC發電系統有機工質膨脹機。
截至目前,江增重工累計完成離心式壓縮機組和透平發電機組項目設計約2000項,產值約20億元,且年均增長率大于5%。
作為“鏈主”企業,江增重工在重慶地區培育30余家配套協作企業,每年至少直接帶動4億元的配套產品。隨著新產品的發展,帶動作用將會更大。
對于江增重工未來的發展,劉紅丹認為,作為專精特新企業,首先沿著技術創新引領企業發展的思路走下去,做到產品生產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同時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到2025年,力爭實現營收突破10億元的目標。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