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近日獲悉,由研究總院牽頭設計的海上首臺國產25MW級燃驅離心壓縮機組正式投用,為我國百米水深氣田開發提供了關鍵裝備支撐。燃驅離心壓縮機組是充分釋放區域產能的關鍵設備,這一突破性進展標志著我國百米水深氣田集約化開發能力邁上新臺階,為我國海上油氣田高效開發提供了“中國方案”。
核心突破:打造海上氣田“中國心”
作為增壓平臺的核心設備,燃驅離心壓縮機組的單臺機組有數萬個零部件,可靠性要求極高,產業鏈涉及環節較多。以往進口此類設備供貨期長、費用高。如此關鍵的設備,采用國產設備,是保守試水一臺做國產化示范,還是破釜沉舟全盤國產化?
總院科技工作者對比了燃氣透平直接驅動與其他電動機驅動方案;針對海上高鹽霧、有限空間的特點,分析壓縮機組陸地到海上應用的差別。從總體方案設計到燃驅壓縮機組可靠性試驗方案把控等方面逐個研究攻關,掌握了燃驅離心壓縮機組整體集成、控制系統整合經驗,形成完善的首臺(套)風險管控制度,層層把控國產化應用風險。在這些基礎上,技術團隊自信破局,提出“全部采用國產設備”的方案。
國產化燃驅離心壓縮機組的應用,力克進口設備工期制約,助力降低設備成本20%,整機效率、排放指標等達到國際同等水平,且體積僅為陸地同規格機組的44.7%。
海上首臺套國產25MW級燃驅離心壓縮機組為海上增壓平臺換上“中國心”,為我國能源安全保障注入強心劑,同時也標志著整體民族工業和產業鏈邁上新臺階。
配套技術創新——構建“硬聯通+軟升級”技術體系
為了保障生產進程,實現連接增壓平臺管道的擴容改造,總院科技工作者提出區域首個大管徑長輸管道不停產帶壓開孔技術。管徑越大、開孔數量越多,高壓介質泄漏的風險越高,水下作業的難點就越大。通過調研交流、充分論證,制定詳細的雙孔+旁通的水下安裝三維動畫,識別開孔及膨脹彎回接的技術難點和風險點,解決高流速管道開孔穩定性、雙孔平衡控制等難題,技術團隊將不停產雙孔帶壓開孔技術應用到與增壓平臺相連的28寸海底管道,并首次應用28寸水下球閥。該平臺搭載國產燃驅壓縮機組,為物流增壓輸送提供動力,將海上作業周期壓縮40%,大幅降低綜合成本,助力我國海上油氣工程成熟掌握大管徑不停產帶壓開孔技術。
在通信技術領域,項目創新開通了首條300公里以上海陸超長遠距離通信鏈路。受地理位置和復雜的海洋環境的影響,通信網絡長期依賴衛星傳輸,帶寬不足、時延高、穩定性差。技術團隊搭建的“空間分級+中繼接力”的散射通信技術架構,以增壓平臺為核心節點,實現海陸300公里以上散射通信鏈路,并首次實現了海上平臺之間單跳160公里以上的散射鏈路建設,這也是國內低海拔(低于50米)無線鏈路達到的最長傳輸距離。該技術依托增壓平臺的地理樞紐優勢,將其打造為海上通信樞紐,為區域油氣田建設了通信樞紐中心及信息高速公路,支撐起油氣田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
國產25MW級燃驅壓縮機組的應用,不僅是單一裝備的突破,更帶動了以增壓平臺為核心的技術創新,這一系列成果為我國海洋石油工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未來,研究總院將錨定海洋石油開發關鍵核心技術,以生產型科研為導向,將科技創新扎根在生產一線。以能源報國使命,提升海洋石油工業的自主化設計能力,為端穩能源飯碗貢獻科技力量。
【壓縮機網】近日獲悉,由研究總院牽頭設計的海上首臺國產25MW級燃驅離心壓縮機組正式投用,為我國百米水深氣田開發提供了關鍵裝備支撐。燃驅離心壓縮機組是充分釋放區域產能的關鍵設備,這一突破性進展標志著我國百米水深氣田集約化開發能力邁上新臺階,為我國海上油氣田高效開發提供了“中國方案”。
核心突破:打造海上氣田“中國心”
作為增壓平臺的核心設備,燃驅離心壓縮機組的單臺機組有數萬個零部件,可靠性要求極高,產業鏈涉及環節較多。以往進口此類設備供貨期長、費用高。如此關鍵的設備,采用國產設備,是保守試水一臺做國產化示范,還是破釜沉舟全盤國產化?
總院科技工作者對比了燃氣透平直接驅動與其他電動機驅動方案;針對海上高鹽霧、有限空間的特點,分析壓縮機組陸地到海上應用的差別。從總體方案設計到燃驅壓縮機組可靠性試驗方案把控等方面逐個研究攻關,掌握了燃驅離心壓縮機組整體集成、控制系統整合經驗,形成完善的首臺(套)風險管控制度,層層把控國產化應用風險。在這些基礎上,技術團隊自信破局,提出“全部采用國產設備”的方案。
國產化燃驅離心壓縮機組的應用,力克進口設備工期制約,助力降低設備成本20%,整機效率、排放指標等達到國際同等水平,且體積僅為陸地同規格機組的44.7%。
海上首臺套國產25MW級燃驅離心壓縮機組為海上增壓平臺換上“中國心”,為我國能源安全保障注入強心劑,同時也標志著整體民族工業和產業鏈邁上新臺階。
配套技術創新——構建“硬聯通+軟升級”技術體系
為了保障生產進程,實現連接增壓平臺管道的擴容改造,總院科技工作者提出區域首個大管徑長輸管道不停產帶壓開孔技術。管徑越大、開孔數量越多,高壓介質泄漏的風險越高,水下作業的難點就越大。通過調研交流、充分論證,制定詳細的雙孔+旁通的水下安裝三維動畫,識別開孔及膨脹彎回接的技術難點和風險點,解決高流速管道開孔穩定性、雙孔平衡控制等難題,技術團隊將不停產雙孔帶壓開孔技術應用到與增壓平臺相連的28寸海底管道,并首次應用28寸水下球閥。該平臺搭載國產燃驅壓縮機組,為物流增壓輸送提供動力,將海上作業周期壓縮40%,大幅降低綜合成本,助力我國海上油氣工程成熟掌握大管徑不停產帶壓開孔技術。
在通信技術領域,項目創新開通了首條300公里以上海陸超長遠距離通信鏈路。受地理位置和復雜的海洋環境的影響,通信網絡長期依賴衛星傳輸,帶寬不足、時延高、穩定性差。技術團隊搭建的“空間分級+中繼接力”的散射通信技術架構,以增壓平臺為核心節點,實現海陸300公里以上散射通信鏈路,并首次實現了海上平臺之間單跳160公里以上的散射鏈路建設,這也是國內低海拔(低于50米)無線鏈路達到的最長傳輸距離。該技術依托增壓平臺的地理樞紐優勢,將其打造為海上通信樞紐,為區域油氣田建設了通信樞紐中心及信息高速公路,支撐起油氣田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
國產25MW級燃驅壓縮機組的應用,不僅是單一裝備的突破,更帶動了以增壓平臺為核心的技術創新,這一系列成果為我國海洋石油工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未來,研究總院將錨定海洋石油開發關鍵核心技術,以生產型科研為導向,將科技創新扎根在生產一線。以能源報國使命,提升海洋石油工業的自主化設計能力,為端穩能源飯碗貢獻科技力量。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