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2022年北京冬奧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奧運健兒們在賽場上奮力拼搏,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精彩。在“科技冬奧”的號召下,西安交大能動學院制冷與低溫工程系副主任晏剛教授團隊參與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項目,與上海理工大學、中科院理化所合作負責了人工造雪機理研究以及造雪關鍵技術開發。
據介紹,晏剛團隊參與的項目全稱是“多地域氣候條件下高效智能造雪機研發及應用示范”,包括人工造雪機理研究、造雪關鍵技術開發等5個課題,由9家單位聯合來完成。
項目團隊經過一年多的造雪實驗和數值仿真分析,已在人工造雪機理研究上獲得了一些成果,參與研發的造雪機將在冬奧會會場進行性能測試。
人工造雪技術的核心是通過節流制冷制造低溫環境,催化微小霧滴形成晶核,并以晶核為種子吸附破碎霧滴生長成雪花。“人工造雪原理簡單,但工藝過程復雜,成雪效果對環境條件依賴性很高,成雪過程中涉及到‘氣、汽、水、冰多相態變化’‘氣液混合物-霧化水滴-雪晶-雪花多環節環環相扣’,密不可分,仿真和實驗難度都很大。”博士生劉國強介紹說。
團隊在實驗室進行造雪實驗
為高度還原實際造雪環境,團隊依托上海理工大學人工造雪實驗室進行試驗,實驗室由于空間有限,核子器成核過程濕度飆升且難以精準控制,使實驗設計和執行面臨巨大考驗。為克服這一問題,團隊成員精簡實驗計劃,每次實驗之前做好充足準備,細心監測實驗室溫濕度范圍,不浪費任何一次機會。測量雪晶粒徑時,低溫高濕的惡劣環境對測量儀器損害大,且雪花飄散不受控制形成干擾,數據難以捕捉獲取。因此他們嚴格控制測粒徑時間,簡化流程,盡量縮短儀器連續工作時間,另外多備用測量儀器,防止實驗中斷。
“人工造雪受地域氣候條件影響很大,造雪機最關鍵的部件是生產‘晶核’的核子器,為實現1℃/65%高溫高濕環境下的造雪,理論和實驗研究都表明核子器出口液滴粒徑應小于100μm,且核子器入口氣壓應稍大于水壓,成雪效果最好。”博士生董佩文說。據了解,這些研究結論也用于指導核心部件的創制和整機最優調控策略的開發。
核心部件數值分析
晏剛長期從事制冷空調系統熱物理過程、混合工質新型循環、小型制冷裝置節能與環保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在多組分工質多相流動過程相變機理、自然環保工質開發利用、新型制冷循環理論、制冷節能技術與系統設計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近年來主持完成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科研項目和企業橫向課題。晏剛表示,雖然沒有直接相關的造雪研究經歷,但是之前20余年積累的制冷理論基礎和項目開展經驗為團隊完成這項有挑戰性的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說起參與此項目的感受,晏剛表示,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冰雪產業起步晚,雖然近幾年取得了一定進步,但仍然存在技術裝備落后、自主品牌競爭力差、產業普及率低等問題。“我們學校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制冷與低溫專業。借助冬奧會的契機,我們也希望項目能為打造自主化國產造雪機品牌與產業奉獻一份力量,實現‘三億人上冰雪’的全民健康運動目標。”
團隊參與研發的造雪機樣機進行造雪實驗
據了解,受疫情影響,團隊參與研發的造雪機目前還沒有應用到冬奧會,但將在冬奧會會場進行性能測試,并與國外主流品牌造雪機進行造雪性能對比,正視差距,獲取先進經驗。“項目已接近于收尾階段,但是高效造雪機開發仍將是我們持續性的研究方向,也希望未來能繼續參與其他人工造雪項目,為我國冰雪產業發展貢獻交大智慧和力量。”
【壓縮機網】2022年北京冬奧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奧運健兒們在賽場上奮力拼搏,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精彩。在“科技冬奧”的號召下,西安交大能動學院制冷與低溫工程系副主任晏剛教授團隊參與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項目,與上海理工大學、中科院理化所合作負責了人工造雪機理研究以及造雪關鍵技術開發。
據介紹,晏剛團隊參與的項目全稱是“多地域氣候條件下高效智能造雪機研發及應用示范”,包括人工造雪機理研究、造雪關鍵技術開發等5個課題,由9家單位聯合來完成。
項目團隊經過一年多的造雪實驗和數值仿真分析,已在人工造雪機理研究上獲得了一些成果,參與研發的造雪機將在冬奧會會場進行性能測試。
人工造雪技術的核心是通過節流制冷制造低溫環境,催化微小霧滴形成晶核,并以晶核為種子吸附破碎霧滴生長成雪花。“人工造雪原理簡單,但工藝過程復雜,成雪效果對環境條件依賴性很高,成雪過程中涉及到‘氣、汽、水、冰多相態變化’‘氣液混合物-霧化水滴-雪晶-雪花多環節環環相扣’,密不可分,仿真和實驗難度都很大。”博士生劉國強介紹說。
團隊在實驗室進行造雪實驗
為高度還原實際造雪環境,團隊依托上海理工大學人工造雪實驗室進行試驗,實驗室由于空間有限,核子器成核過程濕度飆升且難以精準控制,使實驗設計和執行面臨巨大考驗。為克服這一問題,團隊成員精簡實驗計劃,每次實驗之前做好充足準備,細心監測實驗室溫濕度范圍,不浪費任何一次機會。測量雪晶粒徑時,低溫高濕的惡劣環境對測量儀器損害大,且雪花飄散不受控制形成干擾,數據難以捕捉獲取。因此他們嚴格控制測粒徑時間,簡化流程,盡量縮短儀器連續工作時間,另外多備用測量儀器,防止實驗中斷。
“人工造雪受地域氣候條件影響很大,造雪機最關鍵的部件是生產‘晶核’的核子器,為實現1℃/65%高溫高濕環境下的造雪,理論和實驗研究都表明核子器出口液滴粒徑應小于100μm,且核子器入口氣壓應稍大于水壓,成雪效果最好。”博士生董佩文說。據了解,這些研究結論也用于指導核心部件的創制和整機最優調控策略的開發。
核心部件數值分析
晏剛長期從事制冷空調系統熱物理過程、混合工質新型循環、小型制冷裝置節能與環保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在多組分工質多相流動過程相變機理、自然環保工質開發利用、新型制冷循環理論、制冷節能技術與系統設計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近年來主持完成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科研項目和企業橫向課題。晏剛表示,雖然沒有直接相關的造雪研究經歷,但是之前20余年積累的制冷理論基礎和項目開展經驗為團隊完成這項有挑戰性的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說起參與此項目的感受,晏剛表示,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冰雪產業起步晚,雖然近幾年取得了一定進步,但仍然存在技術裝備落后、自主品牌競爭力差、產業普及率低等問題。“我們學校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制冷與低溫專業。借助冬奧會的契機,我們也希望項目能為打造自主化國產造雪機品牌與產業奉獻一份力量,實現‘三億人上冰雪’的全民健康運動目標。”
團隊參與研發的造雪機樣機進行造雪實驗
據了解,受疫情影響,團隊參與研發的造雪機目前還沒有應用到冬奧會,但將在冬奧會會場進行性能測試,并與國外主流品牌造雪機進行造雪性能對比,正視差距,獲取先進經驗。“項目已接近于收尾階段,但是高效造雪機開發仍將是我們持續性的研究方向,也希望未來能繼續參與其他人工造雪項目,為我國冰雪產業發展貢獻交大智慧和力量。”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